颞下间隙感染

颞下间隙感染

概述:颞下、翼颌及咽旁间隙所在区位于颅底下方,下颌升支内侧与咽侧壁之间,其后方深面为椎前筋膜及颈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及交感干,上方藉颅底孔与颅内直接连通,深面藉椎前筋膜及颈部大血管与纵隔直接相通,其内侧为呼吸、食物吞咽的重要通道。该区血液循环丰富,处理不慎可能造成炎症向颅内播散并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窒息。
    颞下间隙(infratemporal space)位于颞骨下方,上界为蝶骨大翼的颞下嵴及关节结节内侧的颞骨部分,前界为上颌骨后壁、上颌骨颧突后方及上颌结节、眶下裂,外侧为升支上半的内侧面,喙突及颧弓,内侧为翼外肌,其下界相当于翼外肌下缘平面,后界为髁突、颞骨鼓板、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该区内有颌内动静脉,翼静脉丛、三叉神经下颌支、上颌支的上牙槽后神经支。在翼外肌深面,翼外板后上方有卵圆孔、棘孔及相邻的蝶骨角嵴。卵圆孔内有三叉神经下颌支及岩小浅神经、脑膜副动脉通过,棘孔有硬脑膜中动脉及三叉神经下颌支的返支经过,蝶骨角嵴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人为地以翼外肌下缘平面与翼下颌间隙分界,该间隙通过其中的脂肪组织和走行其中的颌内动静脉、翼静脉丛、三叉神经上下颌支的分支与颞间隙、翼下颌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和翼腭间隙等间隙相通;并借眶下裂与眶内相通;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内通连。一旦发生感染,诸间隙可彼此扩散(图1)。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病因

病因:上颌后磨牙根尖周感染特别是上颌第三磨牙冠周炎可直接引起本间隙的感染。也可从相邻的颞间隙、翼颌间隙、咬肌下间隙染及颊间隙感染引起。深部注射麻醉药液如上后齿槽神经麻醉,圆孔、卵圆孔阻滞麻醉,颞下封闭,如消毒不严密有可能造成该间隙感染。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该间隙感染时首发症状是面深部疼痛及张口受限,张口型向患侧偏斜。额骨颧突后方,颧弓上方肿胀压痛。口内检查在颧牙槽嵴后方的前庭沟部分可扪及肿胀膨隆,可从此处或经乙状切迹垂直穿刺抽出脓液。由于本间隙与颞间隙、翼下颌间隙并无解剖结构分隔,往往同时伴有颞间隙及翼下颌间隙感染的症状和体征。颞下间隙感染时,除直接波及颞间隙及翼颌间隙,内上可波及眼眶及翼腭凹,通过颅底孔道、翼静脉丛与颅内血管交道,引起颅内感染。向外可波及咬肌下间隙,向前下可波及颊间隙引起感染。

并发症

并发症:颞下间隙感染时,除直接波及颞间隙及翼颌间隙,内上可波及眼眶及翼腭凹,通过颅底孔道、翼静脉丛与颅内血管交道,引起颅内感染。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目。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

诊断: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若抗感染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经口内(上颌结节外侧)或口外(颧弓下方与乙状切迹之间)途径穿刺有脓时应及时切开引流,以防向邻近间隙扩散。
    切开引流途径可由口内或口外进行,口内在上颌结节外侧前庭黏膜转折处切开,以血管钳沿下颌升支喙突内侧向后上分离至脓腔;口外切开沿下颌角下作弧形切口,切断颈阔肌后,通过下颌升支后缘与翼内肌之间进入脓腔。
    可在口内经颧牙槽嵴后方沿前庭沟底切开,在喙突内侧向上后分离达脓腔,亦可从口外颌下切口,从下颌角下缘或颌后分开翼内肌对下颌角内侧的附着,建立引流(图2)。

预后

预后:

预防

预防: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